廢膠回收|「中央收膠」資助研取消改以市場主導 業界指如雞肋質疑市場化不可行
撰文: 黃小冰
發布時間: 13 小時前
最後更新: 3 小時前
政府資助推行中央收膠4年,回收承辦合約將屆滿,消息指當局擬改為市場主導處理廢塑膠。業界指廢塑膠為「雞肋」難市場化,承辦商勢向綠在區區收回處理及運輸費,低價值雜膠每噸逾3千元,增前綫營運成本。
兩年收1.1萬噸 合約明年初屆滿
環保署為加強廢塑膠回收及提升公眾對廢塑膠回收系統的信心,4年前在3區推出俗稱「中央收膠」的廢塑膠回收先導計劃,以合約形式聘請承辦商免費為已登記公私營住宅、綠在區區等收集非工商業廢塑膠,並製成再生原材料或產品,前年擴展至9區,覆蓋全港約一半人口,截至6月共收集約1.8萬噸廢塑膠,單是過去兩年就有1.1萬噸。
中央收膠合約明年初完結,消息指當局擬取消資助,考慮交回市場主導運作。被問到會否取消計劃,環保署回覆指,會檢視和比較由政府和市場主導兩種處理廢塑膠模式的實際運作經驗、成本效益、執行情況及對於綠在區區的營運影響等,以制定將來安排。
現有3個承辦商負責9區中央收膠,其中劉財記紙業董事長劉耀成透露,環保署去年曾諮詢指,冀完約後改為市場主導,提出由綠在區區營辦商收集廢塑膠後,自費聯絡下游回收商處理。
他當時反映,屆時除較有價值的1號及2號膠,如飲品膠樽外,其餘雜膠「未必有人有興趣做」,市場化風險很高,「發泡膠做一噸蝕一噸,現在有合約唔收唔得;雜膠做出來嘅料都唔值錢,要有補貼先做到。」他引述署方人員回應指,屆時回收商可就回收低價值塑膠,向綠在區區收取處理費。
雜膠價值低 回收商料索處理費
劉提到,業界最大的成本是運輸,每出動一輛可裝500公斤回收物的貨車,成本已要1,000至2,000元,現有政府補貼勉強能填補成本,將來憂難免收取運輸費。
他料日後會支付每噸800元向綠在區區收取較有價值的1號及2號膠;而發泡膠及雜膠等低價值塑膠,則會向他們分別收取每噸4,000元及2,000元處理費。至於若要公司派車收集,計及運輸費,預計每噸發泡膠最終收取6千至7千元、雜膠每噸收取3千至4千元;而1、2號膠除非量多,否則不足以彌補運輸費,或要「收少少」,直言綠在區區若無政府補貼很難做。
倘無政府補貼 綠在區區很難做
有不願具名的回收商指,近年單純做塑膠的回收商已大減7成,自己一直「蝕住做」,已計劃結業,坦言「無資助好難生存」;他稱,行內現為其餘9區綠在區區收膠,一般每轉只收費500至1,000元,主要幫補運輸費,每間綠在區區每月普遍收15轉;但據聞大型回收商已商討一旦市場化,每噸雜膠至少收2,500至3,000元,料屆時其他中小型回收商會一同加價,「如果政府無政策支持,大回收商一定會摙住綠在區區。」
另有回收商稱,現為非中央收膠綠在區區收膠,參考部分中央收膠承辦商的定價,每噸收取約1,500元費用,坦言「做愈多蝕愈多」,至少要增至逾4,000元才有望收回成本,否則不排除退出市場;又指近2、3年行情非常差,再生塑膠原料出口價跌3成,每噸只能收回2,000多元成本,遠不夠填補水電、租金及運輸,強調行業本身毛利已很低,「若有好利潤,市場化一定可行,但本身就係雞肋之中嘅雞肋,點樣市場化?」
回收商促政府擴展中央收膠,並要求投標者須將廢塑膠再造成膠粒等半源料,非碎成碎膠塊便可,否則難真正發展下游及本地回收工業。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